查看原文
其他

【海绵十年·名家讲坛】北建大副校长李俊奇:十年磨一剑, “海绵”成示范/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独家统筹

李俊奇 美丽城市研究 2024-07-08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名家讲坛

海绵十年,韧性自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不仅为缺水城市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还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具体理论与方法。海绵城市历经十年时间的创新实践探索,在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初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宣传展示十年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和智慧结晶,中国建设报社特此推出——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征集活动,具体工作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全面统筹。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活动的开篇,本期专刊特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及其他业界知名专家畅谈“海绵十年”。


十年磨一剑 “海绵”成示范

李俊奇

(来源:2023年5月25日《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第38期头版)




李俊奇

工学博士,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理事及海绵城市专委会副主任、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产业联盟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城市雨水控制与海绵城市、水环境生态技术、环境政策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包括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径流污染与合流制溢流控制、内涝防控、雨水资源化等在内的研究和工程实践项目百余项,多项成果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内涝防治和黑臭水体治理中广泛应用,效益显著。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海绵城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以健康的水系统为突破口,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海绵城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探索新型城市建设理念


2013年,我国开始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各地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为载体,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将“径流体积—流量—污染物”等协同控制作为系统构建的核心指标,将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利用、水环境生态改善等作为系统构建的核心目标。


开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2015年,我国以试点的方式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已开展2批共30个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2021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目前已启动2批共45个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且已经启动第3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竞争性选拔工作。示范按照“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思路开展,在建设理念、建设模式等方面开拓创新,从“试点”走向“示范”,从“示范”走向系统化全域推进。今后,海绵城市应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标配”。


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成功实践和明显成效证实了海绵城市是系统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问题和重构人水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可实现“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生态”的多重目标。


“海绵十年”经验与教训


海绵城市建设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多目标雨水系统为核心,其主要目标包括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利用、水环境生态改善等。在十年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多目标协同控制的海绵城市核心系统“1+3+1”,即以城市防洪系统+城市市政大、小、微系统+智慧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共同作用,实现“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协同。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完善地方政策与法律法规。城市雨水径流的管控模式由“快排”为主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系统管控,对应的技术措施也应根据场地条件、规划目标和指标、经济技术合理性等因素,灵活选取多种设施组合。此外,目前已经出台的诸多政策与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大力支持,但由于某些区域环境、城市发展情况以及技术水准等差异,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相关政策,需积极探索各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法律政策,明确建设项目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要牢固树立“全域”和“系统化”的思想,着眼于流域谋划。应立足于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杜绝城市建设中挤占天然滞蓄雨水区域的“填洼造地、封堵河道、围湖造房”等不合理开发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坚定不移将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采用“+海绵”思维,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内涝防治、韧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应综合统筹规划。进行“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个环节考虑蓄排系统的构建。进行“区域整体”统筹规划,充分协调统筹排水分区间的关系,重视大排水系统下对应的汇水分区以及排水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减少内涝压力转移。进行“地上地下”统筹规划,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片面认识。进行“灰色绿色”统筹规划,灰绿结合,绿色优先,最大限度维持原有自然水文特征。


海绵城市建设应加强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的全过程管理。有序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科学设定目标指标,合理划定排水分区,实事求是确定技术路线。加强多专业配合,做好城市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衔接。应尽快出台地方设计、施工、验收、运维标准,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学习。海绵城市设计在新城区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多目标协同”原则,在建成区应遵循“问题导向、绿灰协同、绿色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可行性”原则,且注重简约适用,加强设计审核把关,严格按图施工,不得随意减少或更改。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整改。在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海绵城市相关设施随项目主体同步施工和验收,并落实相应的运营维护主体和运营维护资金。运维主体要做好项目及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其正常发挥功能。主管部门应通过现场查验、资料校核、监测模拟等方式对海绵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应加强公众参与,使全民正确认识海绵城市。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教育,鼓励全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使其正确认识海绵城市的内涵与意义,辟谣“海绵城市无用论”和“海绵城市万能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可度、获得感、幸福感,助力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应智慧赋能,促进多部门信息数据共享、数据平台共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项城市信息,对海绵城市所涉及的社会服务资源、社会经济与综合管理进行全面统筹、有效分配和充分利用,实现工作全流程、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走过十年,这是中国特色城市建设发展之路,是新时代城市建设进程之新高度,是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提供了一套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立足“双碳”背景,继续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文章转载须经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书面授权)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活动征集启事



美丽中国,人水和谐。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不仅为缺水城市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还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具体理论与方法。


创新实践,试点先行。为落实会议精神,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先后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三部门组织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下简称“全域海绵”)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公布2批次共计45个示范城市,且正在开展第3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


示范引领,深入推进。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重大设施布局应纳入到有关规划和审批环节。2023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


十年之功,成效初显。海绵城市,历经十年的创新探索,从概念提出到试点落地,再到示范深入、全域推广,在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从“城市看海”到人水和谐,贡献了建设韧性、宜居、美丽城市的海绵智慧。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宣传展示十年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和智慧结晶,中国建设报社特此推出——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征集活动,具体工作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及中国建设智库独家统筹开展。主要内容如下:


典范案例: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典范案例,分城市篇和项目篇。


海绵人物: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海绵人物,征集对象为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全周期全产业链涌现出来的有突出业绩的人才。


海绵名企名品: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品牌企业产品,征集对象为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全周期全产业链领域知名企业和产品。


优秀论文: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优秀论文,征集对象没有限制,凡是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全周期全产业链主题的论文均可参加。

上述活动成果将通过权威媒体深度专题发布、专业出版社结集出版、新媒体矩阵系列播发、主题沙龙、现场展示等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对符合条件的对象颁发“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纪念章、证书等。凡征集活动初审入围应征作品,均列入《中国美丽城市》2023年度作品入围作品名单,进入各类别典范案例终评环节。


本系列征集活动解释权归政研中心。


通联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配楼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10-58934884

          13020007700 

邮  箱:zgmlcs@126.com

联系人:杨梦晗


《中国美丽城市》年度作品奖2022年度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正式入选名单


海绵城市·典范案例:
吉林长春:冰雪桃源地,塞外宜居城——打造寒地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典范

海绵城市·典范案例:


江苏
新沂:
一环碧水润钟吾,人水共生醉心怡——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纪实


海绵城市·典范案例:

四川绵阳:海绵城市建设助力中国科技城崛起和腾飞


海绵城市·典范案例:

吉林四平:积极探索东北高寒地区老工业基地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经验模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